近期,中国多个科研团队在新型量子纠缠光源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以下是具体介绍:中山大学研发出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7月9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研究成果。团队提出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该研究基于纳米尺寸的固态“人造原子”结构,将双光子的辐射效率从小于0.1%提升到了约50%,突破了传统认知,为新一代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发展及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构建提供关键支撑。中国科大实现低温集成量子纠缠光源:6月2日,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研究组的相关成果发表在光学知名学术期刊《Optica》上。团队将集成微纳硅波导置于低温腔中,研究了4K—294K温度下硅波导中的自发四波混频过程,基于该过程实现了低温集成量子纠缠光源的制备。该成果成功地将基于自发四波混频过程的量子光源扩展到低温条件,为光量子器件的全片上集成和低温条件下非线性光学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电子科技大学提出量子态复用组网的量子纠缠互联方案:5月12日,电子科技大学郭光灿团队周强课题组与天府绛溪实验室等合作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团队首次提出量子态复用组网的量子纠缠互联新方案,借助氮化硅微环器件,在单个波长通道中制备出3个量子纠缠态,实现量子态复用量子纠缠光源的研制。基于此光源,团队完成了量子态复用量子纠缠互联组网的原理验证,相较于此前方案节约了一半波长通道,为大规模量子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